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北京市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在人社部精心指导下,北京市人社局对标“两区”建设要求,深化人社体制机制创新,在做好建立专业人才境外过往资历认可机制、支持外商投资举办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规定动作”基础上,创新提出一系列“自选动作”。
北京市率先出台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对列入清单的行政处罚事项,凡符合轻微违法情形,经教育整改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的,通过包容审慎监管促使用人单位守法诚信,让企业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为企业提供容错支持和发展空间。
北京市人社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辛向阳处长介绍,“我们全面推行电子职称证书,首批14万本电子职称证书全面上线,从职称申报、评审到证书领取全部网上办理,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路、假证无出路’,提高了职称评价服务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丰富了‘互联网+人社’应用场景。”
此外,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贸会上首次发布重点产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目录,通过市场和政府的有机结合,回答了市场“需要什么人”,院校“培育什么人”,机构“培训什么项目”,政府部门“加强什么服务”等问题,促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多元共治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为进一步便民利企,助推数字经济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北京市人社局推行电子劳动合同,发布推进电子劳动合同相关工作实施意见。为电子劳动合同建章立制,标志着延续30多年的纸质劳动合同进入电子化新时代。相比传统的纸质劳动合同,电子劳动合同对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推动政务多场景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他们还创建了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平台。重点围绕裁员、破产、欠降薪、劳动合同解除等关键字,综合社情、舆情、产情和企业基础信息,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劳动关系风险进行数据分析、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形成了闭环工作机制。对存在风险企业,结合企业风险预警情况、裁减人员名单和裁减需求,分级开展指导帮扶,引导各级部门提供以训稳岗、以工代训、社保费减免缓、融资贷款等服务,并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市场化就业服务,切实保障职工权益和再就业对接服务落实到位。
北京市存在企业现金垫付额大、回收周期长等问题,北京市人社局协调银监局,建立以银行保函替代现金方式缴纳保证金制度,盘活17亿企业沉淀资金,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去年疫情期间又通过保证金暂缓办理、简化流程等措施,减轻企业资金压力9亿余元。
“三全管理模式”规范劳动用工
北京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总队长董小华介绍:“我们同时在工程建设领域实施‘三全’管理模式:围绕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准、招投标、施工许可、施工竣工等实施全流程管理;围绕项目资金的安排、拨付、建账户、分账管理、工资发放等实施全环节管控;围绕两节、两会等不同节点摸索根治欠薪规律,实施全周期联动,形成有机联系的三个闭环。”北京市根治欠薪工作连续3年被国务院有关部门考核评为“优秀”。
北京市东城区劳动保障监察队在对地铁3号线01标段实施监管过程中,严格落实“三全”管理模式,及时化解欠薪隐患。在一次对该工地的日常巡视检查中,监察员发现其中一家劳务分包企业报送的考勤表、工资表人员信息与“三全”管理平台上有出入,存在漏报一人的情况。劳动监察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联系总承包企业核实情况,总包企业立即与劳务分包企业进行沟通对接、核实,发现是分包企业劳资专管员由于疏忽,制表时漏填一人,该人入场时间不到一个月从事地面清扫工作,分包企业劳资管理员对其也不熟悉。劳动监察人员和总包一起进一步核对,并且再次比对“三全”管理系统,最终确认该人的出勤情况及应支付工资数额,最终该名工人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完毕。
“三全”系统的实行,实现了信息实时共享,劳动用工管理融入信息化技术,每个操作都在系统中留有痕迹,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能实时发现和追踪,直到找到问题根源。提升了施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专业化用工管理模式,降低了隐患的产生,从而实现了工地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