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

您即将离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进入北京政务服务网。

关闭   点击进入  

温馨提醒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跳转到首都之窗个人中心,如需办理人社业务请登录 个人办事法人办事

关闭   点击进入首都之窗个人中心        

温馨提醒

您即将离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进入北京政务服务网。

关闭   点击进入  

温馨提醒

您即将离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进入北京政务服务网。

关闭   点击进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

  1. [访谈嘉宾]吴晓军,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 [开始时间]2023-07-19
  3. [结束时间]2023-07-19
  4. [直播地址]视频播放查看视频

主持人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近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总工会相关负责同志对《实施方案》进行解读,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首先,介绍今天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吴晓军先生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杨江林先生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 仝海威先生
  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孙维壮先生
  北京市总工会二级巡视员 史小威先生
  下面,有请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吴晓军先生介绍《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

嘉宾

吴晓军: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近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集中推出18条工作举措,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构建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打造符合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下面,我就《实施方案》和各位媒体朋友们作一个通报。
  一、《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
  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做好新时代技能人才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去年,国家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年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产业发展和就业需要,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持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340万,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为30.4%;高技能人才总量为115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为33.8%。但是,与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相比,技能人才储备仍显薄弱,结构比例仍待优化。为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调研课题,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件要求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提出18条细化落实举措,进一步加强本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和支撑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主要环节精准发力,提出18条落实举措,着力强基础、优结构,扩规模、提质量,建机制、增活力。
  (一)在培养方面:坚持自主培养、服务发展的工作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政企社协同、产教训融合,从5个方面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强化行业、企业主体作用。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纳入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在本市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工作中,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要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及其他实体参与竞标或评比的重要考量因素。二是深化产教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重点支持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技能人才培养。探索校企共建企业学院、产业学院或技工教育联盟(集团)。三是实施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建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大力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四是发挥职业学校基础作用。加强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稳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加大技工院校特色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五是优化培养载体和资源供给。高标准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优化全市公共实训基地布局和功能定位,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推广求学圆梦行动,并定期开展技能人才研修交流。
  (二)在使用方面:坚持以用为本、提质增效的工作原则,围绕用好用活人才,着力激发用人单位内生动力,从3个方面增强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一是完善岗位使用制度。瞄准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难题,支持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制度,通过企业出题发榜、高技能人才技术攻关,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实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对参与国家和本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高技能领军人才给予奖励。二是强化技能贡献激励导向。发挥国有企业在工资分配上向技能人才倾斜的示范作用,技能人才的岗位工资水平参考技能水平分级确定;定期发布技能人才薪酬调查价位信息,鼓励各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股权期权激励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策略。三是优化稳才留才引才机制。符合条件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可直接办理人才引进;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引导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高技能人才可按规定享受住房、教育、医疗等各方面保障服务。
  (三)在评价方面:坚持机制创新、多元评价的工作原则,围绕企业需求健全评价机制,不拘一格评价选拔人才,从3个方面着力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一是健全职业技能评价制度。对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建立“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大力推进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以日常表现、工作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支持对优秀技能人才直接认定或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二是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具备条件的各级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推动以技能人员为主体的大型企业全部纳入自主评价机构目录;全面推进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加大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征集遴选力度,打造一批具有“产业代表性、评价专业性、行业权威性、社会公认性”的技能评价品牌;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三是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推行“赛展演会”结合的办赛模式,定期举办首都“金蓝领”百行百业职业技能大赛,推进京津冀联合办赛,对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核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四)在激励方面:坚持崇尚技能、营造环境的工作原则,围绕人才需求,从2个方面强化激励保障,着力破除制约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瓶颈障碍,推动实现劳动者个人奋斗与新时代首都发展同频共振。一是加大评选表彰力度。健全“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享受北京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北京大工匠”评选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在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相关表彰中的评选力度,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参加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评选。二是健全激励机制。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为人民代表大会候选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人选等;选拔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到群团组织挂职或兼职,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企业、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给予高技能人才奖励。
  (五)在组织保障方面:从组织领导、资金保障、信息化建设、交流合作、宣传引导等5个方面保障政策落地实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合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人才经费、教育经费、行业产业发展经费等各类专项资金,按规定统筹使用好失业保险基金,用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使用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三是夯实工作基础。大力发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推广采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机互动等数字化培训手段以及微课程、在线直播等培训模式,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技能专家库和技能培训师资库,加强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四是扩大交流合作。组织高技能人才积极参与海外技术交流,支持职业学校师资受公派临时出国(境)参加培训访学、进修学习、技能交流等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来京投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五是广泛宣传引导。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着力营造重视、关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坚持党管人才基本原则,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实施方案》,并对各区各部门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加快培育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能够支撑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十四五”期末,实现首都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1%,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的目标。
  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吴晓军先生的发布。
  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记者

工人日报记者:主持人好!我想问:技能培训是实现加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北京在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更好促进就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将有哪些重要举措?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工人日报的这位记者,这个问题我们请吴晓军副局长来回答。

嘉宾

吴晓军:感谢工人日报记者的提问。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在首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抓培训、多培养,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壮大技能劳动者队伍,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北京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19年以来,以开展三年技能提升行动为契机,建立了“小组统筹、市区实施、行业主责、机构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管行业、管队伍、管培训”的工作实践和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管理的格局,年培训规模已从60万人次提高到百万人次以上,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筑牢了塔基。
  下一步,我们将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横向行业主责、纵向市区实施”的培训工作落实机制,从以下三方面发力,精准高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相适应。
  一是以服务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为导向,持续实施技能帮扶培训。我们将面向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吸纳优质培训资源,持续实施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人员“启航”培训,统筹化管理补贴政策,清单式管理补贴项目,阶梯性管理补贴标准,实名制管理补贴信息,加强培训效果管控,提升促就业实效。推行劳动者实名报单、培训机构接单的供需对接模式,支持各区结合区域实际开发培训项目,覆盖培训项目达到100个以上;分层分类推行创业基础培训、网络创业培训和创业菁英训练营,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
  二是以助力企业稳岗兴业为目标,广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行业、企业主体作用,引导行业主管部门将“技能人才”要素纳入企业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企业从“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超大城市运行保障等重点领域,梳理形成本市技能培训需重点支撑的行业和产业群目录,引导支持行业企业组织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同时,积极开展以前沿理论、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其创造性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以提升重点产业人才供给能力为驱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培训。我们将坚持高端引领、提质培优的工作原则,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巩固“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模式。聚焦首都重点发展产业和经济社会急需紧缺职业,突出各区经济特色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学徒培养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按照急需紧缺程度给予不同等级的培训补贴;通过新型学徒制开展多岗位多技能培训培养,推动建立人才共育、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新形态,筑好高技能人才培养“蓄水池”,建大产业人才“加油站”,着力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我的回答就到这儿,谢谢!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吴晓军副局长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记者

凤凰卫视记者:谢谢主持人,这个问题想提给市总工会史小威巡视员,想问一下:工会在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谢谢!

嘉宾

史小威:非常高兴回答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要求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市总工会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协调各委办局共同推进产改的同时,把提高职工技能水平作为服务职工的重要内容,加快职工素质提升、技能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三个体系建设。
  在职工素质提升方面,一是建设首都工匠学院。依托工会服务阵地、大型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等资源,开展工匠学院建设试点。目前已挂牌5家首都工匠学院。二是建设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整合各种类型教育培训资源,设立教育培训示范点137家,开设课程近900门,2021年至今培训职工近2万人。三是建设职工匠师队伍。着力把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师”,促进技艺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目前已培育职工匠师63名,开展匠师讲堂超200场。四是开办学历提升班。与部分高校合作帮助职工提升学历层次,经过学习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本专科学历证书,符合资助条件者可享受学费资助。近年来年均1000余名职工获得学历提升。
  在职工技能提升方面,一是培育选树北京大工匠。面向全市各行各业,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开展北京大工匠选树工作,目前已选树68名。二是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围绕服务首都建设,每年联合市人力社保局、经信局、商务局等单位举办市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围绕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点任务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十余年来共举办市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5000余场次,涉及项目400余项,直接参赛职工100余万人次,9500余人通过大赛获得技能等级认定。三是推广名师带徒活动。由高技能人才担任名师,遴选优秀职工确立师徒关系,推动技艺传承,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进程。目前确立800对师徒,市总工会每年选择100对师徒给予资金支持。
  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方面,一是建设职工创新工作室。由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作为领军人,带领一批有技术特长职工,围绕首都重点发展战略项目和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开展创新攻关、技术革新。目前共建立市级以上职工创新工作室791家,职工创新成果2万余项,其中1.4万项获得知识产权,510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奖励。二是实施创新助推服务。推出创新项目助推、职工发明专利助推、工匠创新项目助推等7项服务,累计发放助推资金4100余万元,惠及职工上万人。三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定期组织创新成果交流展示会,择优推荐优秀职工创新成果参加创新大赛等活动,每年开展职工自主创新成果评选,对获奖成果给予补助。
  下一步,市总工会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以更大力度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使他们的才智充分涌流,凝聚起产业工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磅礴力量。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北京市总工会二级巡视员史小威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谢谢!想问一下市经信委仝海威总工程师,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的“王牌”,我们在培育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方面有什么创新性举措?谢谢!

嘉宾

仝海威:感谢北京日报记者朋友的提问。
  感谢记者的提问。高技能人才是我市建设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也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坚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健全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加大培养力度、优化培养资源和服务供给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持续推进先进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持续完善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人才+产业”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落实《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氢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推动我市制造业企业向津、冀延伸布局,以项目落地促进人才聚集,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耦合式发展。拓展对接渠道,依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世界智能大会、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专题展会,打造三地产业对接及人才交流平台。
  二是坚持企业人才培养主体地位,打造制造业人才高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建设一流创新企业,加速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汇聚。目前,我市共有3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6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59家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培育了北汽集团、京东方、小米、北京生物、北方华创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汇聚了约22万制造业人才。
  三是发挥产业创新载体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以创新实践培育高水平人才。聚焦“2441”产业体系,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建设了17个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建立国际氢能中心、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等新型产业创新平台。通过创新载体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培养制造业高水平人才,着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加速融合。
  四是依托行业协会培训竞赛,筑牢制造业技能人才基础。连续举办19届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竞赛,近8000人获得“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能手”称号,累计选拔出近10万名优秀技能人才。
  五是发掘和传承传统技艺,助力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持续开展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认定44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人数全国领先。推动以赛育人,组织“工美杯”工艺美术大赛,评选优秀获奖作品。制定工艺大师带徒补助政策,促进行业技艺人才培养。
  六是用好数字技术,打造人才培养线上精品平台。组织“京企大讲堂”系列培训,打造专业技能线上培训品牌。不断推出精品特色系列课程,开设专精特新政策、智能制造、企业赋能等系列全新内容,开展线上培训286场,服务44.6万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好首都高技能人才领域支持政策,持续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加强部门联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企业、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深度结合。健全人才评价机制,研究制定具有首都高精尖产业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人才识别和评价体系。抓好制造业人才“关键少数”政策激励,为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市经信局仝海威总工程师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记者

新京报记者:请问市国资委,在推动市属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谢谢!

嘉宾

孙维壮:感谢记者朋友对首都国资国企的关心,就您这个问题我想是这样,近年来,市国资委党委高度重视系统技能人才工作,认真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在国资系统“十四五”人才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高技能人才续航工程,大力培养技艺精湛、敬业爱岗的高技能人才,为市属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通过研修培训、技能开发、实训实战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二是不断搭建培养平台。围绕“高精尖”产业、城市运行服务保障等领域紧缺人才需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以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为依托,实施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等项目。目前,系统共有技能大师工作室138个。与北京工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10多所院校合作,通过联合办学等“订单式”方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三是不断开展培育选拔。指导市属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北京市各类技能人才评选活动,传承发扬“工匠精神”,截止目前,市国资委系统获评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93人,享受国务院及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392人。
  在人才评价方面。一是强化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坚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把技能等级作为技能人才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和职务聘任的资格条件,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截止目前,北汽集团、公交集团等23家市管企业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资质,累计评价6万余人次。二是采取“以赛代评”评价机制。与市经信局、市人力社保局等联合举办技能竞赛,选拔了4000余名高技能人才。支持企业积极参与首都“金蓝领”百行百业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评,赛训结合,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实行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用好新政策,指导企业大力推进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打破技能人才评价“天花板”,进一步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在人才激励方面。一是建立多序列管理体系。市国资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收入分配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企业“全面建立管理、技术、技能等多序列岗位管理体系,畅通各类岗位纵向晋升、横向流动的转换机制。”从岗位设定上支持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二是鼓励企业工资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市管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中明确“引导工资总额增量向一线职工、高技能人才、关键岗位和骨干员工倾斜”。三是指导企业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施行“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职务津贴激励机制、职业贯通与薪酬待遇同步调整等多项措施,合理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增强技能人才获得感与职业荣誉感。
  下一步,市国资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我就简要介绍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北京市国资委二级巡视员孙维壮的回答。最后两个问题。

记者

央广网记者:各位领导好,想请问一下,我们该如何发挥职业学校基础作用,来促进首都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及市教委在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主持人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杨江林来回答。

嘉宾

杨江林:感谢这位记者关注职业教育工作。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市教委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作的相关情况。
  很高兴向大家报告一下市教委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作的相关情况。
  市教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在实施两期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三年发展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北京市《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强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优化技能人才供给结构,统筹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协同发展,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环境、打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通道、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经市政府同意,建立北京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完善职教体系。通过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等人才培养方式,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着力畅通学生上升通道。中职毕业生通过衔接培养、五年一贯制转段、高职自主招生等方式升入高职院校占比超过92%,已有两届近6000名职业教育学生通过中本贯通和高本贯通培养项目获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
  三是加强示范引领。深入实施国家“双高”和北京“特高”计划,建设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群)、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实力。12所院校入选北京“特高”项目,立项建设128个骨干专业(群),推动47所学校与103家头部企业建设118个工程师学院及大师工作室,专业覆盖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高品质民生等一大批北京市急需、重点专业建设领域。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融合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企业资源,引领职业院校与头部、总部企业合作,开展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京冀康养、数字文化等1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探索双主体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学徒制,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
  五是服务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职业院校在联合培养、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连续举办三届“京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吸引千名师生参与,“京雄”大赛品牌逐步形成。支持京冀职业学校在养老服务、托幼、母婴照护、护理等北京技能人才紧缺专业开展跨省“3+2”中高职衔接,每年招收300人。
  下一步,市教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加强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基础作用,加强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提升职业教育对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杨江林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记者

香港商报记者:谢谢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吴局长,近年来,北京市在落实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推进人才评价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下一步,重点将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谢谢!

嘉宾

吴晓军: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评价是人才工作的指挥棒,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以来,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技能人才的评价工作,评价主体从政府部门已经逐步走向多元化和社会化,更加注重发挥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大“放管服”的改革力度,已经打破了原来政府部门的鉴定制度,积极推行企业、技工院校、社会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市有290家机构备案开展了等级认定工作,覆盖全市近百万职工,年技能人才评价规模已经达到6万人次以上。同时,我们积极贯通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破除学历限制和职称逐级晋升的限制,支持800余名高技能人才参加了职称评审,搭建起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当前,技能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还没有形成有效地联动,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当中非常重要地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技能人才还存在发展通道不畅、发展空间仍然不足等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用好用活人才,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全面推进我市技能人才的评价工作。
  一是围绕企业需求,健全企业自主评价机制,增强用人单位的自主性。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向用人单位这样的主体放权,优化服务流程,简化申报程序,支持具备条件的各级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推动以技能人员为主体的大型企业全部纳入自主评价机构目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确定技能人才评价的职业和工种,以及范围,并且自主设置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定岗位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式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的认定,实现“评价谁、如何评价、评价结果”都由企业说了算,不断提升企业评价服务能力。
  二是围绕就业需要,全面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打造北京技能评价品牌。为充分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我们将聚焦北京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民生保障需求,征集遴选头部企业、社会团体、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备案成为社会培训的评价组织,创新技能人才的评价方式,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评价服务,打造一批具有“产业代表性、评价专业性、行业权威性、社会公认性”的技能评价品牌,使评价更加能够满足高质量就业和人力资源流动的需要。
  三是围绕人才需求,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活力。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目标,我们将积极推动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在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推动在我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当中,全面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的评聘工作,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适应人才融合发展的趋势,继续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贯通,进一步扩大贯通领域,创新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机制,破除身份、学历、资历等障碍,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通道,特别是我们将推动企业建立与评价结果相匹配的使用和分配制度,实实在在地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水平。
  我的介绍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吴晓军副局长的回答。
  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到场,感谢各位领导为我们解读《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建议征集

政策咨询服务热线 12333

主办: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数据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62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43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56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