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毕业季,千万高校毕业生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同时,部分青年存在“求稳避风险”“被动慢就业”等思想,难以适应新经济形态下灵活多元的就业需求。要通过强化就业指导、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就业岗位与基层导向,引导青年就业观适配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与社会协同发展。
加强就业指导,拓展青年行业认知。青年学子希望以一份理想工作开启职业生涯,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度执着于一步到位进入高薪、热门行业,而忽略了自身能力条件、就业竞争压力等客观因素,就会使自身处于“就业难”的境地。对此,学校应当好“宣传员”,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增设新兴行业发展动态及就业前景等课程内容,纠正青年认知偏差。政府应当好“引导员”,通过就业专项补贴、岗位配套津贴、过渡住房补贴等方式,鼓励青年主动拥抱未来产业与潜力行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好“信息员”,整合非热门行业的岗位需求、技能要求、成长路径等信息,运用AI算法为青年提供个性化职业推介,帮助青年发掘相关行业就业契机。
推动产教融合,深化青年职业感知。支持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动机制,设立青年就业实训基地,由企业一线优秀职工担任带教导师,以全周期产学研实践教育,使青年获得真实职业体验,提高职业能力,实现从“我想干什么”到“我适合干什么”的认知转变。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变化,指导高校前瞻调整布局专业,优化培养方案,将专业教育与就业观念引导工作有机结合。青年学习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是在形成对一个行业的科学全面认知,有助于引导青年向社会需求看齐,找准发展方向。
做好就业服务,优化青年择业方向。就业服务的核心在于帮助青年成功实现从择业到就业的跨越。一方面,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聚焦先进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培育、消费领域新热点、重大项目建设、民生服务保障等方向,深入挖潜找增量,为青年提供更多优质的市场化择业选项;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好、宣传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就业支持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参与基层服务项目,实现青年个人择业与基层建功立业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