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岗”就业
促生态保民生
大兴区庞各庄镇北章客村周围是一片土层浅薄的沙土地,得益于2012年北京市施行的平原造林工程,永定河沿岸已经郁郁葱葱。造就这片森林的北章客村农民,也通过“绿岗”就业,稳定增收。
“10年前,只要一刮风迎面就看不见人了,一抖浑身都是土。”走在林子里,69岁的刘俊清仍时常回想起这片土地的过去。2012年,该村一部分土地被流转,刘俊清加入了造林建设,平整土地、栽种树苗。由于为人老实厚道、做事公道正派,不久就被施工单位选中负责给工人记工。对于这份工作,刘俊清戏称自己是“流动打卡机”。
北章客村的护林员队伍目前有45人,负责树木剪枝、施肥、浇灌、除草等工作。出了家门就到达上班地点,每个月能领2320元的工资,还给上着五险一金。
村民的钱包鼓了,河两岸的风景好了。大兴区的“绿岗”就业政策,帮助了很多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增收,目前仍有4200余人在“绿岗”工作。
村域经济
拉动农民就地上岗
沿109国道芹峪口北转进入南雁路,行驶8公里就能看到“田庄村欢迎您”的路牌。进了村,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崔显芳纪念馆、田庄高小党支部旧址等红色纪念地逐一展现在游人眼前。
“这条沟名叫将沟,它且还有一段红色故事:解放前夕,将沟红沙岗曾经发生过田庄村7名民兵凭智慧俘虏20余名国民党溃兵的事迹……”高瑞艳的讲解绘声绘色,扣人心弦。近两年,田庄村发展红色旅游,带动村民致富。针对门头沟区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需要,区人力社保局开展了一系列旅游配套岗位培训,提升旅游景区周边农村劳动力技能,助力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就业。原是家庭主妇的高瑞艳,就是旅游讲解口才班的第一批毕业生。
在田庄村,依托红色文化,合作社和企业开发了工作饱和、缴纳保险、薪酬较高的岗位十余个,助推农村劳动力通过村集体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
非全日制岗位
活不累还有补贴
房山区长沟镇北正村的史小玲,因家里孩子小,又有需要照顾生病的老人,不能长期外出打工。她从2017年8月开始在社保所上保险,每月近1600元保险费用全部由自己负担,家庭经济负担很重。2019年,村里照顾她,给她安排了一份村级水务员的工作,这活不累,就是在村内进行日常巡河,及时劝阻烧烤、钓鱼、洗衣服等行为。史小玲家就住在河边,沿河遛娃的工夫,顺便就把工作做了。
因为是非全日制工作,所以工资不高,每月1100元,仍不够交保险的钱。2021年10月,房山区有了非全日制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史小玲成了全区第一批试点并享受补贴的农户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每月1057.7元,等于给她报销了大部分社保费,个人再缴500多元就够了。
今年帮扶5万名
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措施。市人力社保局表示,本市在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不断加大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工作力度,将城市化建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加大鼓励单位招用力度。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的,给予3年社会保险补贴;招用生态涵养区农村劳动力的,给予5年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2014年起,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政策向农村延伸,社会公益性就业组织安置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也像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各项社保待遇。
今年,市人力社保部门还要助力农村劳动力纳入职工社保体系,帮扶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