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涵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海淀区人力社保局拿出“开年就开跑”的气魄,意气风发,鼓足干劲,“起步即冲刺”,在实现海淀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中找准人社坐标,持续贡献人社力量。突出就业优先政策破解结构性就业难题
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是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头等民生大事,更是稳定经济大盘的关键支撑。海淀区人力社保局始终把稳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去年全区从业人员达到2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3%,就业局势稳定向好,2023年就业工作将从三个方面发力。
扩大政策供给,促进就业工作“按图施工”。聚焦“两区”建设,出台新一轮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形成与高精尖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海淀特色就业政策体系。加强区域统筹调度,发挥海淀企业多、岗位多的优势,做出具有“海淀特色”的就业工作模式。
加大帮扶力度,重点群体就业“广开门路”。面向长期失业青年推出立体化就业服务套餐,实现“按需下单”,精准帮扶。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助力1.4万名本市户籍登记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坚持多元并举,公共就业服务“提速升温”。实施“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创新创业人员“启航”培训;围绕重点行业领域和专精特新企业,推行企业职工稳岗兴业技能提升培训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培训,逐步建立“海淀工匠”培养体系。以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为契机,构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双驱动模式。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普惠性民生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海淀区人力社保局坚持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持续守护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任务有效落地,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成果成熟定型。有序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推动个人养老金政策落细落实。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参保单位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做好三项社会保险费缓缴政策贯彻落实,助力企业发展“加速跑”。
经办服务优化升级,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发展高速高效。推动“退休一件事”平台建设,加速“工伤一件事”业务融合。逐步完善社保业务“全城通办、一窗受理、受审分离、无须等待”的经办新模式。提升“多点位、一站式”经办体系服务能级,发挥数据应用“助推器”作用,为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社保服务。
安全底线持续巩固,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使用严格规范。健全基金监督制度机制,持续规范“四位一体”基金监管机制。做好专项监督检查,加大对社会保险领域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防止社保基金“跑冒滴漏”,提升基金管理的安全性、规范性。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涵养一流人才生态圈
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海淀区人力社保局坚持贯彻“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打造“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服务,为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培育产业人才队伍,提升人才资源“高度”。围绕辖区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急需紧缺研修项目需求,持续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深化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搭建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展示平台。聚焦大信息、医药健康等关键产业,鼓励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和前沿科技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更多博士后人才融入海淀发展。
加速人才吸引聚集,拓展人才资源“广度”。聚焦数字经济领域以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市区两级重点产业,针对性开展外埠人才引进、留学回国人员引进,深入对口重点省市、高校,定向精准引进产业急需人才。与高校院所联动,筛选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特别加大对涉及卡脖子技术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项目的人才政策支持,确保关键科技优势。
搭建人才服务矩阵,增强人才资源“黏度”。推动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探索建立产业人才服务站,实现人才服务专业化、科学化。整合“中关村百校联盟”“才聚云端”“海淀人才发展联盟”三大品牌,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中关村创客大赛等活动,加强海淀人才品牌建设。
维护劳动关系稳定谱写和谐发展主旋律
海淀区人力社保局立足中心大局,围绕推动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主题,护劳动权益、保民生底线,区域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综合治理上聚力,探索劳动关系“新范式”。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年行动”计划,做好和谐创建和培育助推工作。依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站发挥合力,形成同产业同标准特色服务。强化劳动用工和指导服务,为两区企业灵活用工提供精准服务指引;指导新就业形态领域头部企业就薪酬、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等项目开展集体协商。
源头治理上着力,下好风险防范“先手棋”。规范劳动用工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劳动用工风险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前置性。密切关注社情舆情,及时研判和评估劳动关系风险隐患。完善重大企业裁员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做好重点企业、教培行业风险疏导,无缝对接再就业平台。
系统治理上发力,织密劳动权益“保障网”。推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机制落实,确保“七项核心制度”覆盖率达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活动,高位部署,重拳出击,遏制恶意欠薪和恶意讨薪行为发生。依托新业态多元调解中心提供“一对一”劳动用工法律体检服务,提升多元化解劳动争议水平,健全裁审执衔接机制,为劳动仲裁工作提效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