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技能人才领域的顶级盛会,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于今年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大赛不仅是展示全国技能精英风采的顶级平台,更是推动技能强国建设、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抓手。为深度挖掘大赛价值、传递技能人才成长正能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携手新华网重磅推出系列高端访谈节目《豫见国赛话技能》。第二期节目聚焦“技能推进产业升级”主题,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清旺在访谈中,围绕北京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培养举措、职业技能大赛作用及未来规划等内容展开分享,凸显了技能人才对首都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
实现产业的快速增长,既要靠科技创新的引领,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王清旺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北京共有技能人才358万人,其中有高技能人才122万人,这些技能人才深耕在首都先进制造、文化创新、生活服务、城市运行保障等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创新能力,为首都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兄弟省市相比,北京技能人才总量虽然不算多,但高技能人才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处于全国前列,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的核心优势所在。”
近年来,在人社部的悉心指导下,北京市聚焦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多措并举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王清旺介绍了重点开展的三方面工作:
其一是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技能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如何培养,企业最有发言权。”王清旺表示,北京充分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打造产业、培训、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人才培养链条,“企业出标准、出师傅、出岗位,院校和培训机构出教师、出学生、出教学资源,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和服务支持,打通了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闭环。”目前,北京像这样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已有15条,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多个前沿产业,以及康养、城市运维等民生保障领域。
其二是突出急需紧缺重点领域加速技能人才供给。王清旺举例说,家政从业人员供给不足、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着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北京推出了“北京家政”技能品牌,围绕母婴照护、幼儿照护、老年人照护、病人照护、家庭烹饪、家庭清洁、家电清洗7个领域,开发了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和教材。“目前首批219名家政服务员已经取得了证书,今年计划培训评价1万人次。”他说。
其三是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这也是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竞赛培养选拔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谈及技能大赛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王清旺表示,职业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重要平台。“经过20多年的探索,北京已建立起以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市技能大赛为龙头,行业赛、区域赛、专项赛为主体,企业赛和院校赛为基础的北京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全市每年统筹开展30余项赛事活动。”王清旺表示,通过一系列赛事活动的举办,北京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提技,一大批高水平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也激励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技能人才刻苦钻研技能、提高技艺水平,实现了技能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
为让技能大赛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北京市推动大赛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比如,针对文物修复人才缺口大的问题,把“文物修复师”设为技能大赛特色项目,选手们通过备赛、参赛,不仅突破了技能瓶颈,获奖之后还能取得更高一级的职业等级证书,吸引更多人关注和投身文物修复事业;面对氢能作为新兴产业缺乏相应职业标准的现状,在2024年的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中首次设立“氢燃料电池测试员”项目,让这个领域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相关比赛标准也为今年人社部将该职业列为新工种、开发职业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大赛的核心价值,就是让人才在‘真刀真枪’的比拼中锤炼硬本领,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王清旺说。
展望未来,王清旺表示,北京将继续围绕首都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产业链”上建好“人才链”,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聚焦首都重点产业需求,联合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发更多优质培训课程,动态发布培训指导目录,支持各领域技能人才持续提升技能。开展技能培训进校园活动,试点开设大学生技师班,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二是主动服务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推动技能评价向更多领域覆盖,发布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评价指引目录,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发展。全面实施“新八级工”制度,扩大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范围,为技能人才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
三是全力备战世赛、国赛,办好办响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品牌,优化完善面向产业的比赛项目体系,做好竞赛研究和成果转化,更好地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
四是实施北京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高质量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评好“首都人才奖”“北京大工匠”、市政府技师津贴等技能人才荣誉项目,不断增强技能人才职业荣誉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