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人才市场报)
高校名片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主管部门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校于1985年成立,前身是北京市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和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2006年改制更名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2009年成为北京市级示范高职院校,2011年成为国家骨干校建设院校,2015年牵头组建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职业教育集团,2016年成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点院校。
重点专业就业率100%
毕业生平均年薪5.37万
学校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开展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外合作教育等类型教育服务,是全国唯一一所同时拥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高等职业院校。
据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 4个院系18个专业的2015届毕业生总数为984人。其中,北京生源716人,京外生源268人。2015届毕业生在京工作923人,占比93.8%;京外就业61人,占比6.2%。
“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99%以上,重点专业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4.47%,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到98.6%,对本校毕业生职业能力,尤其是专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2.4%,对本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5.2%,对本校毕业生专业培养情况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5.4%。”说到毕业生的数据时,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张老师信手拈来。
在谈及学校高就业率的原因时,张老师说到,这跟学校大力促就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去年共组织校园招聘会18场,其中综合招聘会12场,专场招聘会6场。提供就业岗位2957个。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届毕业生最终落实的平均年薪为5.37万元。另外,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将长期合作单位发展为毕业生的实习实训基地。2015年,学院牵头组建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充分依托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在集团内部实现了成员单位之间的快捷沟通、紧密联合和资源共享,实现了学院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搭建毕业生实习实训平台。
对接首都功能定位
开设老年关怀等新专业
学院立足于首都“四个功能定位”,充分依托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管理与监察等特色专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院紧跟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创性地设置了老年健康与关怀、电梯检测与运维等适应首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两个新设专业毕业生成为用人单位争相招聘的对象,就业率达100%。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先后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证书”培养,“订单式”培养、“岗位直通车”、“课证融合”和“3+2”高职教育等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和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社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建立了分年级的就业指导体系。具体来说,对于大一新生开展专业启蒙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企业参观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及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于大二学生开展职业意识提升教育。对于大三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强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调整职业定位、熟练掌握求职技巧。
具体做法有: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指导讲座,邀请企业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和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做就业指导,内容涉及求职面试技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职场菜鸟注意事项等等。其次,利用晚间、周末增加办公时间,为在校外实习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就业创业咨询与服务。另外,对于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困”毕业生,学院建立了一套“一帮一”甚至是“多帮一”的重点扶持管理办法,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和优先推荐。最后就是充分适应毕业生特点,开辟了网上就业空间,通过飞信、QQ、微信等手段,及时有效的发布就业信息,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方便快捷获取就业信息。
学生创业学校买单
打造学生创业练兵场
学院高度重视创业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创业理念,鼓励支持毕业生参与创新创业。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每学期开设16课时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培训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政策汇编》等。普及创新创业知识,邀请创业成功毕业生回院分享创业成功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另外,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学工部成立了大学生创业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设置校园宣传展板、举办‘我是创客’ 创业比赛、参加‘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路演’等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使社团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练兵场。”张老师说。
学生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统计,学院共有17名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学工部结合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和政策咨询,大部分创业项目目前尚处于准备阶段,有两个创业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第一个创业项目是由3名大二学生合伙创立的快递接收、分拣中心——“小强快递”。另一个创业项目是云打印。学院与北京翔宇兴业科贸中心合作,引进五台V印自助云打印终端,交给5名创业学生经营管理。目前,五台自助打印机用纸量已达到50张/天。
除了为学生购买设备实战创业,学院还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场地。投入专项资金,建设近千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免费提供36个工位,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完善的孵化服务。学院专门出台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等,明确创业学生入驻创业实践园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流程,使学生的创业项目能够借助实践园进行孵化。
指导就业教师谈就业
准确定位、阳光求职
“尽管学校的整体就业率还不错,但具体到学生就业方面,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有所抬头。随着学院办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用人单位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但违约及有业不就的现象有所增加。另外,就业信息不对称、浪费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择而不签,对就业岗位造成挤占,使综合素质一般的同学失去机会,大量就业信息被浪费。”张老师说。
为此,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同时也要进一步规范就业管理。在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毕业生的诚信意识,尽量消除毕业生违约现象。
作为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张老师在就业方面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他表示,提高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实现“好就业”。另外,端正心态,树立正确就业观。准确的自身定位和阳光的就业心态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本条件。因此,只有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实现“就好业”。
手机扫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