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人才市场报
18-19日,“首都院士之家”成立仪式暨“院士怀柔行”活动在怀柔举办。记者从活动上获悉,北京地区共有756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界和工程界的最高学术机构。两院院士则是我国科技界和工程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
201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与北京市签署发布了“院市人才服务与合作计划”。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徐熙在活动上介绍,这一计划的目的是履行“四个服务”职责使命,充分发挥首都院士资源区位优势,更好的为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徐熙表示,自“计划”发布以来,北京市在两院和院士们的大力支持下,将“计划”的实施,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增强首都核心功能、探索疏解功能谋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取得很大进展。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推动、一个深化”。
以“北京学者计划”为重点
推动优秀杰出人才培养合作
徐熙介绍,“北京学者计划”是2013年市政府实施的高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有近200位院士加入北京学者计划专家委员会,对本市高端领军人才进行培养。
“在两院和院士们的关怀、指导和帮助下,3年来,已有4位北京学者当选院士;有8人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并实现了本市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还有多人发表了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担任国内外权威学术组织重要职务。本市医药卫生、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现代农业等优势学科地位得以巩固和提高。”徐熙说。
以“院士北京行”为平台
推动决策咨询与项目合作
徐熙介绍,3年来,院士们深入市交通委、市环保局、市地勘局、市南水北调办等单位,提出了:通过科学规划解决北京交通问题,依靠顶层设计、科技发展和有效管理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建立南水北调全程监测预警系统等具体方案和建议,被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采纳。
院士们还深入怀柔、延庆、通州、丰台等区域,提出了:世园会总体设计方案修订,冬奥会绿化树种选育,延庆城区规划与发展,城市副中心医药卫生事业规划布局,丰台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修订,西客站铁路轨道与城铁轨道合作的设想等方案或建议,被各区采纳。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指导
推动区域精准帮扶与合作
徐熙介绍,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院士们大力支持北京市调整战略思维,把“精准帮扶、协同发展”作为工作着力点。
徐熙说,“去年,土壤修复专家魏复盛院士走进河北保定,提出蔬菜种植地土壤污染修复建议,得到当地采纳。院士们持续关注南水北调水源地十堰市的发展,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农产品、生物医药、互联网、新材料等帮扶点,现场考察、提出建议、开展合作,并对‘引江补汉工程’进行论证,得到十堰采纳。十堰1家汽车模具制造企业在院士的帮助下,成功突破技术难关申报3项专利,今年底项目将全面达产。”
主动发挥资源优势
深化对院士的服务
在“推动”合作的同时,北京市十分注重“深化”对院士的服务。徐熙说,“我们对院士服务得‘好不好’,是检验北京履行‘四个服务’职责‘好不好’的重要指标。”
据了解,3年多来,北京市主动发挥资源优势,千方百计为院士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比如,在市属医院建立院士就医绿色通道,组织专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家庭护理服务,定期拜访看望、组织联谊和休假等。
徐熙表示,今后,北京市将借助“首都院士之家”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两院和院士们的沟通联系,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同时,精准对接全市中心工作,精准帮扶津冀地区和对口支援地的实际需求,在推动科技进步、城市发展、优秀杰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院士们的智力优势,为北京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关链接
“首都院士之家”介绍
“首都院士之家”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科技合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三方共同支持、联合共建,是服务在京院士工作生活的专门机构,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的实践平台,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接高端智力资源的高端智库。
“首都院士之家”的建设运行以整合满足各方需求为导向。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科技合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筹对接院士及院士团队在京工作生活需求,依托北京市资源更好地服务院士;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各区、各委办局支持“首都院士之家”建设和运行工作,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能,做好在京院士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首都院士之家”的职能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协助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科技合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联系院士工作。
二是为在京院士及院士团队在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中发挥建言献策作用拓宽渠道;为在京院士及院士团队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撑服务;为在京院士及院士团队引才育才搭建平台。
三是设立院士服务热线电话、网站、接待室和活动基地、保健服务基地,拓展“院士就医绿色通道”,组织文化艺术欣赏、健康体检、疗养休假等活动,为在京院士提供工作和生活服务。
四是联系指导协调院士服务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机构工作。
五是完成其他事项。手机扫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