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劳动就业报)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每年“大学生就业季”过后,总有少数有就业意愿,但还没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在为找工作发愁。工作没着落,不仅大学生本人心里觉得窝囊,家长也跟着起急。这个时候,那些为就业犯难的大学生就更渴望政府和社会的“精准帮扶”。
近些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平稳,尤其是京籍生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市场竞舟强者为先,少数人一时找不到工作也属正常。但从“首善”标准考量,就业帮扶的阳光要洒遍每个角落,尤其是对那些一直在为就业而奔波、着急的大学生,政府和社会的帮扶更应该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少数大学生遭遇“就业难”不光是与本人的就业素质有关,更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以及眼下北京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积极主动地为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支招破题,就更显难能可贵。
所谓“精准帮扶”,一方面,要求相关部门对于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基本信息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重点帮扶对象的未就业原因、家庭背景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不同情况,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改“大水漫灌式”的一般就业服务为“细水滴灌式”的重点就业帮扶,这其中就包括根据每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向其提供招聘信息、为其找工作牵线搭桥,给予其“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职业指导等。
事实上,“精准帮扶”并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不少地方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就有此提法。在国家层面,人社部今年2月下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完善精准帮扶措施”,“要重点围绕实名登记和精准服务两个环节,精心组织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在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要特别关注长期失业的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专项帮扶计划,促进其尽快就业。”可见,人社部重申“精准帮扶”,也是在释放更强烈的重点就业帮扶的信号。
如何更有效地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实施“精准帮扶”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落实“精准帮扶”并收到实效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比如,对少数择业条件过于苛刻的大学生如何做过细的工作?由于人力所限,“一对一”的服务是否能够到位?这些都应纳入主管部门考量范围。但必须明确,“精准帮扶”也是真心帮扶、专业帮扶,为追求“一个也不能少”的工作实效,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单位都应该担当尽责、勉力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