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以“展技能风采,圆成才之梦”为主题的北京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圆满落幕。此次大赛历时10个月,共4.8万人参赛,带动43万人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80位技能高手决赛称雄,摘取桂冠。
据了解,本次大赛共有88个竞赛项目,先后成立初赛、复赛、决赛组委会611家,组织开展比赛1222场。经过层层选拔,历经10个月的鏖战,共有4.8万人参加初赛、1.5万人晋级复赛、4555人进入决赛。最终,80位技能高手决赛称雄,摘取桂冠,并带动43万人参加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充分展示了首都技能人才精湛的技艺技能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营造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
据介绍,本届大赛作为本市最高级别的职业技能竞赛,突出了“创新”、“融合”、“优选”等特点。
大赛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组织创新。本届大赛充分发挥行业的牵头作用,将各竞赛项目的赛事主办权下放给各主责部门,由权威部门分头承办赛事。同时,各区人力社保部门重点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竞赛的组织协调、宣传动员和监督检查;二是管理创新。大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升级改造竞赛系统,48个取证竞赛项目全部实现网上报名。大赛组委会对参赛选手实行实名登记、对竞赛项目全程动态监测,确保竞赛信息有记载、竞赛过程有监管;三是保障创新。首次为参赛选手量身订制了人身意外保险,为整个赛事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等。
大赛实现了“三个融合”,即工学融合、残健融合、京津冀三地赛事融合。大赛首次打破身份的限制,职业院校学生、残疾人士只要符合参赛条件都可以报名,市残联主办的竞赛项目也首次面向健全选手开放,实现了工学融合、残健融合,充分体现了大赛的开放性、包容性、融合性。同时,大赛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决赛也成为了“首届京津冀家庭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北京市的选拔赛。
本届大赛的竞赛项目还对接首都发展,突出首都功能定位、公共安全和民生需求。大赛增加了高端引领项目,将半导体芯片制造工、薄膜晶体管阵列制造工、表面安装技术操作工等技术含量高、工艺难度大、操作要求高的职业,列入重点项目。通过大赛,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鼓励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全力推进“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提供技能人才保障和支撑。增加了服务民生项目。坚持以赛带训,以赛促训,在维修电工、电梯安装维修工等往届技能大赛的基础上,首次增加电梯检验员、建(构)筑消防员、燃气具安装维修工、药物检验工、游泳救生员等一批社会关注度高、与百姓生活、公共安全息息相关的职业。通过广泛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了全社会关心、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去除了高污染、高耗能、人员密集型产业项目。本届大赛结合疏解非首都功能与提升城市服务保障能力的需要,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去除了高污染、高耗能、人员密集型产业的部分职业(工种),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有利于技术创新、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