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劳动就业报)
2016 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海淀区人力社保局积极作为,坚持创新,交出了一份满意的人力社保“答卷”——海淀区人力社保局2016 年帮助21000名城乡劳动力实现就业,11500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再就业援助实现就业,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1%以内的低水平;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54 万人、217万人、199万人、185万人和32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4万人;全年人才引进受理审核200人,工作居住证新办18000余人,续签8000余人……一串串数据记录着海淀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聚焦就业创业】
“东升杯”国际创业大赛“常态化”开赛
去年12月21日,2016“东升杯”国际创业大赛总决赛暨颁奖盛典在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举行。八个项目入围总决赛,其中ULbrain机器人视觉系统项目力战“群雄”,夺得了特等奖。此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中、美等国的860 余个优秀创业项目,覆盖电子信息、智能硬件、医疗健康、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继2015 年首办国际大学生创业大赛之后,“东升杯”在海淀区开赛已成“常态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2016年,海淀区人力社保局仍坚持把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并力推“创业带动就业”。
这一年,海淀区着力夯实就业基础工作,研发失业人员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项创新举措。该区着力构建覆盖全区、联通街镇和社区(村)的网络服务系统,将失业人员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延伸至社区,实现对失业人员精准化动态管理服务,变“市区街三级”被动服务为“市区街社区四级”主动服务。与此同时,大力巩固“充分就业”创建成果。对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的街镇、社区(村),抽调骨干力量,开展深度帮扶,着力补齐创建短板。截至年底,全区22个街道、6个镇创建成为充分就业街镇;548个社区、76个村创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村)——海淀区“充分就业区”得到动态保持。
这一年,海淀区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除了“东升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该区还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及优秀创业项目遴选,加大对优秀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此外,与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一起,组织“创业加油站”、中高创业基地等多家孵化器,扩大创业“阵地”;为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推选创业项目65个,其中7个项目获奖。
【聚焦社保】
社保便捷服务在身边
“我们单位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给新员工办社保卡的事儿多,时不时地就要查社保卡的制作进度。3月开始能就近在社保所查询了,真是方便了不少。”对海淀的社保业务下沉,某企业负责办社保业务的赵女士十分满意。
2016 年,仅在上半年,海淀区就将包括社保卡制卡进度查询、超转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变更、超转人员减员在内的业务都下沉到了社保经办服务网点,并进一步强化经办网点业务初审及受理职能,方便参保单位和个人就近办理业务。截至年底,海淀区已将48大项114细项业务下沉至全区29家街镇社保所。其中还包括学校婴幼机构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业务,进一步方便了学校和托幼机构就近办理社保业务。
海淀人力社保局坚持“双轮驱动”,在持续提升街镇社保经办网点服务效能的同时,加强区层社保平台“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2016年,海淀打造了社保权益记录自助查询、社保卡自助服务、企业版报盘等自助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的自助服务,避免取号等候或来回折返;建立无声叫号短信提示系统,及时发送等候人数、窗口号码等信息,提供人性化服务;实施“综合柜员制”服务,整合优化业务职能,分批实现同一科室不同业务“一窗办理”;提供“掌上社保”服务,运行“北京海淀社保中心”微信公共号,通过业务公告推送、政策信息发布、办理进度告知、社保业务辅助计算等多项惠民服务,将“互联网+社保经办”服务理念切实落到实处,缩短了经办服务的时间和距离,提升了经办服务的精度与准度;强化电话咨询服务,全年共接听咨询电话57.25 万通,日均2290 通。目前,海淀区已构建“区—街镇”两级办理、同区通办的有效衔接、互应共享的社保经办服务体系。
在为群众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环节”问题的同时,海淀人力社保局通过“防控结合”的方式,确保基金安全。守好参保人的“救命钱”已成为每位海淀社保工作人员时时刻刻坚守的行为准则。
【聚焦人才】
打造优秀杰出人才服务品牌
在海淀区要想办理《居住证》,企业可通过实名认证进行网上预约。2016年,海淀区人力社保局发挥网上大厅办理功能,开通《北京市工作居住证》预约平台,使企业可以准确了解办理时段及受理窗口,错峰办理。
仅仅是办《居住证》,海淀区就采取了一揽子新举措。不只是开通网上预约平台,海淀区着力提升重点企业联络人服务能力,建立《海淀区重点企业联络人制度》,主动了解华为、百度、联想、腾讯等辖区重点企业的办理需求,及时提供周末专场、大客户窗口等个性化服务;建立清华科技园、东升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等园区服务台账,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座谈、开展入园讲堂等方式建立园区人才长效沟通机制,针对海淀园区特点解决信息技术类紧缺人才留用难、政策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同时,开展多渠道、立体化宣传解读,利用微信、网站、电话热线、短信、大厅公告栏及LED显示屏等载体,广泛宣传申报条件及办理流程。全年共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42162个,同比超过三成。
这一年,海淀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吸引集聚。举办高端会员沙龙12期,邀请行业专家、知名企业高管以及中科院院士作为嘉宾,与300多人“面对面”;组织开展4期“走进标杆企业”系列参访交流活动,120余名企业高管现场“取经”;举办博士、博士后以及优秀杰出人才洽谈会3 场,吸引500名博士及300余名优秀杰出人才到场“觅岗”;举办2期国际人才对接会,60余家会员企业的80余位高管参加“对接”。
市场为主体,开展“三个一千”培养项目,举办北大COO班和清华CEO班专项培训,培训近百人次;举办创业合伙人对接会2场,开展企业创业导师培训项目1期;组织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专项人才提升特训营培训项目9期,培训人数415人次。
这一年,本着“希望优质创业团队可以加入到中关村的创业大军中,在中关村创业创新服务大平台上充分地施展才华、锻炼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这个目标,海淀举办了首届中关村人才创客大赛。大赛组委会共收集来自全国的创业项目700 余个。“创新创业大赛有利于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一等奖团队代表陈艺丹发表了这样的获奖感言。
【聚焦劳动关系】
普法维权新举频频发力
2016年下半年,北京劳动关系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法学专业的40 余名学生,陆续走进了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近距离地接触和体验仲裁工作的各个环节。这得益于海淀区仲裁院大学生就业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推进。
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先后与劳动关系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此举为学生实习就业、教师挂职锻炼、科研课题合同、人员培训培养搭建了有力的平台,也有助于基层劳动仲裁审批实践与高校法学理论的对接及实践型人才培养。这是海淀仲裁院借助辖区高校资源优势的一个新尝试。
这一年,海淀仲裁院还先后进行了几个创新。流动仲裁庭开进科技园、走进留创园,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区和海淀留创园的近百家企业代表旁听了仲裁案件“标准化”庭审。这样的活动既有助于提高园区企业用工管理过程中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和法律素质,又为维护园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出“街校联合”模式。仲裁院分别联合燕园街道与北京大学、清华园街道与清华大学召开调解工作座谈会,就加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街校联合共同开展调解组织工作等内容展开座谈,进一步完善对接服务机制,丰富业务指导形式,打造街乡结合、街企结合的调解工作新格局;整合街道“送法律进基层”,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四进”,即,进社区、进企业、进园区、进高校;加大区域企业服务力度,中关村分庭投入使用,实现了独立受理立案、材料送达、证据交换和案件审理的“一站式”服务职能。
这一年,海淀劳动监察大队着力推进了建筑工地实名制管理,出台了《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实施办法》,在建筑企业中推行“红黑榜”制度,既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又规范了用人单位用工行为。
手机扫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