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劳动就业报)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工作的深入,由此带来诸如农转非人员并入社保以及陈旧性工伤申请鉴定的情况增多、逐步接纳本辖区机关事业单位病退鉴定工作、及京津冀异地相关委托鉴定的开展等新变化。
面对这些新变化以及快速发展趋势,通州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表示,按照《京津冀工伤保险工作合作框架》的相关要求,积极推动与天津、河北平级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将逐步接受异地委托鉴定,探索聘请异地医疗专家和异地鉴定的可行形式,为当事人和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对此,通州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深化医疗专家队伍建设。为更好的满足辖区内人员鉴定,截止目前,委员会已经完成对候选专家的推荐、座谈及部分试用工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成专家的遴选和聘任工作,并计划于今年6月份之前完成新一届专家队伍选聘工作,并于下半年组织开展专家培训工作。
缩减收取材料清单。本着优化营商环境及为民服务的宗旨,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与市人力社保局沟通,精简申报清单,已由原来的18项减为目前的12项,减少当事人和企业材料准备时间,做到一次咨询,一次申报。
大幅压缩鉴定时限。工作人员在保质完成鉴定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等手段,继续压缩鉴定时限,将政策规定最长时限90日压缩至30日。同时,针对部分群众和企业的紧急鉴定需求,建立加急鉴定申请绿色通道模式,保证当事人及企业及时领取鉴定结论并享受待遇。
丰富网络服务功能。通州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和方便阅读的优势,丰富已有的“通州劳鉴”微信公众号服务内容,增加最新政策宣传、申报指南等服务模块,为即将开展的网络申报工作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