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日报)
“高科长在吗?”在西城区参保的央属京外单位,负责社保业务的工作人员每次进京,都会到支付科找高科长聊聊。“高科长”高宏宇,在他们眼里可是“大专家”,给职工办社保碰到的难题,她总能想办法给合理解决。
其实,“大专家”最初只是个修电脑的。
2003年,高宏宇来到当时的北京市西城区劳动局工作,最初的岗位是电子设备硬件维护。这其实是个男人活。趴在地上,钻到桌子底下,捋着电线一根又一根地排查,抱着沉重的机器跑来跑去……平时看起来娇弱的小女子高宏宇,干起这事来却如爷们儿一样。
2008年,北京市启动社保网上申报,社保工作人员及参保单位都不太会用这个系统。高宏宇利用休息时间,自己研究操作流程,编写了一套网上申报开户流程及注意事项手册。对着这个手册一步一步来,大家就都明白多了。直到现在,这份用了10年之久的操作说明,还依然会免费发给网上申报新开户单位。
2012年11月,高宏宇担任了社保中心支付科副科长。从硬件维护这样的技术岗位转到业务岗位,对高宏宇是个很大的挑战。
“从问题里面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业务情况。”为了尽快熟悉新业务,高宏宇主动要求负责问题单的上报工作。上报问题单工作是个细致活,先得将社保系统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或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然后再上报给市级社保中心。
所有这些都需要对业务操作非常熟悉。为此,高宏宇在老同志身边一坐就是半天,虚心请教,再操作练习,直到每一个业务流程完全掌握清楚。现在,她不仅熟悉全科各项业务,还专门负责处理程序中的疑难杂症,大家经常亲切地称她为“支付业务专家”。
“大专家”的炼成,可不光是会处理程序中的疑难杂症。
“麻烦你们给看看,这事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有一次,一家企业派了3名职工急匆匆地赶到社保窗口,每个人都是愁眉苦脸。原来,他们的一名职工发生工伤,在没有完成工伤认定流程前就去世了。单位当月办理了死亡减员,家属又申请清算了个人账户。当他们知道还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时,却因为已经办理了死亡减少,社保窗口没法进行后续操作了。这个丧葬补助对职工家属来说非常重要。
高宏宇马上到窗口查明了具体不能操作的原因:原来工伤人员在工伤鉴定级别结论没出来前,需要在正常缴费状态下先办理工伤登记业务,才能核准死亡后的丧葬补助金,但该人员已经清算了个人账户,社保系统中已经无法查询和恢复该人员的缴费状态,不能进行工伤登记以及核准工伤待遇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系统都无法操作下去了,换了别人,也许就干脆地拒绝对方了。“我联系一下程序开发公司,看看他们能不能调整一下!”高宏宇找程序开发公司,按对方给出的办法,向市中心提交了问题单,并一直跟踪问题单的审批状态。直到五位市中心领导审批后,高宏宇又督促程序开发公司尽快调整数据。当月月底前,那名职工的3万多元丧葬补助金核准了!
“我身体不好,有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自己的养老金只能勉强负担自己的生活,如果孩子的养老金不能增加一点,他生活看病根本没法保障了。”有一次,中心来了一位老人,一开门就说要找领导解决困难。高宏宇赶紧迎上去,安排老人坐下,然后就一直安静地听老人讲述着。说着说着,老人的泪水强忍在眼眶中,高宏宇的泪水却流到了脸上。
原来老人的儿子身患残疾,曾经是一家央属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后来提前病退,养老金很低。2014年国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政策,可单位也一直没给他儿子增加养老金。高宏宇向老人解释了相关政策——由于中央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的政策尚未出台,增长的养老金差额暂时由原单位解决。可是老人说他已经找了原单位好多次了,两年了仍旧没有得到解决,希望社保中心能出面跟单位沟通一下。
高宏宇马上当着老人的面给单位打了电话,耐心地向对方说明了情况,并希望他们能来当面沟通解决老人的事。
一周后,老人第二次推开了办公室的门。这次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他儿子原单位的人。来来回回地解释政策,高宏宇口干舌燥地协调了两个多小时,单位终于同意补给老人儿子两年的养老金差额。
第三次见到老人,他除了眼中仍含着的泪水,手里还多了一面锦旗。
社会保险待遇人员资格认证,是每年事关千家万户老人养老金能否正常领取的大事。因为数据量超大,高宏宇经常留在办公室加班。在京外参保单位的认证人数有好几千人,她一条一条回复咨询,千方百计给大家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甚至自己去找外地的社保经办机构沟通情况。
久而久之,“高科长”在大家眼里有了一个新身份——社保“大专家”。
手机扫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