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劳动就业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帮助对口协作地区增收脱贫责任日益重大,昌平区紧紧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脱贫之要,以就业扶贫为突破,多处着眼,集中发力,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强与河北尚义县、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太仆寺旗和青海玉树曲麻莱县四个对口帮扶地区沟通对接,立足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系统剖析帮扶需求,靶向实施帮扶措施,抓紧做实就业脱贫工作。
托底安置
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门口上岗
就业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为充分了解对口援助地区当地的就业现状,昌平区人力社保局多次赴四个对口援助地区调查走访,以对口帮扶地区贫困人口为对象,做足基础调研,准确掌握对口援助地区贫困人口对就业帮扶的具体需求。
“盲目的帮扶是走过场儿,从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的那天起,我们就开始了与四个对口帮扶地区沟通对接,系统地剖析当地贫困人员对就业帮扶工作的具体需求,靶向实施帮扶措施。”昌平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发现,四个对口帮扶地区贫困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健康状况堪忧、劳动能力不足、文化程度偏低,针对这些特点,我们与四个对口帮扶地区共同开发了巡河员、保洁员、环保员等公益性岗位,并签订了《助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合作协议》,优先安置包括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在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根据合作协议,昌平区按照每人每年最高4000元、每个地区每月最高2万元的标准,对口地区以不低于昌平区出资额50%的标准,给予公益性岗位开发资金补贴。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永和村的张文忠就是通过这个合作协议走上公益性岗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之一。
今年69岁的张文忠,儿女都已外出就业。岁数大了,外加高血压、心脏病让张文忠和老伴儿失去了外出就业的能力,仅靠家里仅有的一点田地种地过活,俩人一年的低保金只有1000多元,生活、看病入不敷出。让张文忠没想到的是,扶贫的春风吹进了村,去年10月,他成为了村里的一名保洁员。“每天清扫下文化室、活动广场,家门口的活儿还不累,一年多出3200元的工资,日子宽松多了,这都得感谢党的政策。”张文忠老人开心地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昌平区累计 出资244万元,助力四个地区989名建档立卡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其中,河北尚义巡河员60人,内蒙古太仆寺旗保洁员699个,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村保洁员150个,青海省曲麻莱县生态境环保护员80个。
产业扶贫
引来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新民扶贫产业园獭兔养殖基地,拱形的保温大棚内,干净的兔笼整齐排列着。2017年6月,昌平区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与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新增村开展了獭兔养殖基地项目合作。首批1500只商品兔由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回购,为新增村的25户44名贫困人口每人发放690元的季度分红。
年近五旬的王爱民是新增村的贫困户,因患有青光眼不能独立外出打工,在工作人员和妻子的帮助下,他学会了扎兔笼。獭兔养殖基地项目建设初期,王爱民就在这里打工,他表示,自己每个月干七八天,一个月收入五六百元,加上分红,每年能增收约4000元。“希望养殖基地越办越好,让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王爱民说。
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就业带动产业发展。“扶贫要从输血转向造血,产业扶贫是关键和核心。而产业扶贫的成效如何,是评判扶贫工作的重要标尺之一。”昌平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昌平区致力于联合对口帮扶地区发展龙头产业,吸收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激活造血功能。据统计,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昌平区将果蔬种植、獭兔养殖、百合园等28个昌平区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引入对口扶贫地区,带去技术,分享经验,发掘岗位,助推就业,直接带动184名贫困人口、间接带动449户796人实现增收。
此外,结合扶贫县当地农村劳动力需求,昌平区累计开设新型农民、全域旅游、栗蘑种植、电商微商等9个实用培训项目,培训3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8名;在昌平职业学校举办致富带头人来京培训班,为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地区的107人提供针对性培训,促进增强致富带头人干事创业信心,率先垂范发挥引擎作用。
扶智为本
送岗上门实现就业脱贫
在走访扶贫帮扶地区的时候,昌平区人力社保局的工作人员发现,贫困人口之所有贫困主要源于内生动力不足、文化技能水平偏低、外出就业愿望不足等几方面因素,“要想做好扶贫工作,得‘扶志又扶智’,既要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意愿,又要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就是技能水平。”昌平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昌平区人力社保局创新推行“政府+职业学校+企业+贫困家庭劳动力”合作模式,与对口帮扶地区共建10家劳务实训基地,开展扶智扶志工作。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定向培养,为对口地区实现就业脱贫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提供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劳务实训等服务,提升帮扶地区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帮助贫困劳动力以训促练,以练立业,成长为技能型人才。
此外,昌平区人力社保局还多次组织京企和北京的培训机构赴对口帮扶地区招聘揽才。对昌平区注册的用人单位招用四个对口援助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昌平区人力社保局还给予每人每年1.8万元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资金,以降低用人单位招用成本,增强用人单位招用积极性,提高就业成功率。
“通过培训取得一份稳定工作的感觉真好,依靠奋斗改变人生的味道真棒!”今年24岁的河北人李博,不仅是奔跑的“追梦人”,也是昌平区人力社保局扶智扶贫的“代言人”。
李博是去年9月昌平区人力社保局携部分京企赴河北尚义县举行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时被培训企业看上“带”回北京的。据介绍,为了让他放心来京、安心留京,昌平区人力社保局为他做了不少指导,负责培训的企业也为其提供宿舍,安排老师做了为期三个月的专技培训。培训期满,李博入职小米公司,成为了一名软件测试员,第一个月便拿到了6000元的工资。现如今,他不仅能在京自力更生,还得到了公司晋升,工资从每月6000元升至每月8000元。实现自己就业梦的同时,李博还带动全家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实践证明,就业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也是最长情的帮扶。今年以来,昌平区人力社保局联合四个对口援助地区,通过优化服务,助力对口扶贫地区165人在京稳定就业。对于这些来京就业特别是到昌平就业的扶贫地区劳动力,昌平区人力社保局采取专人负责制,定期深入用工单位进行用人指导和跟踪走访,建立来昌务工人员微信群和动态跟踪服务台账,助力他们在昌稳定就业。
“今后,昌平区人力社保局将继续与对口帮扶地区强化对接沟通,凝聚多方力量,推进务实合作,通过送岗位、送经验、送政策、送产业、送信息、送点子、送资金、送服务等方式促进对口地区群众稳定就业,实现就业脱贫,用心用情用力全方位与受援地区人民携手打赢攻坚战,脱贫奔小康。” 昌平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手机扫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