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线上职业培训异常火热。但同时
一些培训机构被曝出夸大培训效果、利用合同格式条款妨碍劳动者主张权益等问题,相关投诉居高不下。北京市人社局日前发布《北京市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覆盖当地近90%培训量的81家培训机构承诺率先使用合同示范文本,依法合规经营,努力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
劳动者与培训机构过往发生的纠纷,多跟合同不够规范有关。有的培训机构与劳动者各环节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培训机构单方面提出“ 霸王条款”,利用劳动者维权意识不强,引诱其签订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合同。当劳动者依据合同维权时, 才发现合同本身存在漏洞,随之遭遇维权难。
示范文本将职业培训的权利义务关系,培训服务计划和收费资金保障措施,以及合同双方的违约责任、退费条款、争议处理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以合同模板的形式固定下来。它不仅规范了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培训服务,也有助于推动培训服务纠纷的化解,有效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有了示范文本,培训机构在制定合同时就有据可查、有依可循。劳动者在选择职业培训机构时,也有了指南。示范文本还给有关方面约束培训机构行为提供了指导工具,可以有效杜绝培训合同存在的“霸王条款”。
示范文本为劳动者设置了7天冷静期,以预防和减少纠纷。如果劳动者7天内没有参加培训,可无条件解除合同并享受全额退款。这种设置赋予了劳动者“后悔权”,直击培训行业预付式消费的痛点,可以防范劳动者因冲动消费出现退费难问题。同时,示范文本还针对培训服务保过、包过、代报名、证书挂靠等各种“套路”和不合规行为予以提示,对机构夸大、虚假宣传形成有效制约,意在提升行业的规范化、协同化水平,避免机构间“高强度、低效率”竞争。
示范文本的发布是为了引导行业自律,把公平诚信变成行业的自觉行为。除此以外,净化和规范职业培训市场,还需从健全台账、加强监管、化解风险、综合执法等方面,推进职业培训监督工作,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培训机构予以查处。劳动者也应提高鉴别能力,有序参与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