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3000余农村劳动力海淀区公共服务类岗位上就业

2020-09-03

农民工兄弟从田间地头来到城市,经过培训,成为了环卫工人、园林绿化工、道路养护工,在不同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尤其是疫情期间,作为城市运行的保障者,这些农民工兄弟加班加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落实好守土责任,实现了“零感染”。

截至目前,来自密云区、延庆区等户籍的3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在海淀区公共服务类岗位实现就业增收。

农民进城公服岗上就业增收

上班三年来,现在收入稳定了,心里也踏实了。”说起改变,钱久永脸上笑开了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每天早上7:30,钱久永从班长手里接过钥匙,例行检查车辆发动机、水箱、轮胎和灯光,调整一下刷子与地面的接触高度,开车出发,沿着海淀区的大街小巷开启了一天的路面清扫作业。

今年41岁的钱久永是密云区高岭镇大屯村人,201710月,海淀区启动安置密云区首批农村劳动力试点工作。他作为首批被录用者,成了海淀区环卫中心的一名司机。之前,他先后干过个体户、开过出租车、修车、打过零工,收入有高有低,并不稳定。

父母身体不好,平时要照顾他们也不能离家太远,迫切想找一份稳定、收入还不错的工作。” 钱久永说,“自己学历不高,技能水平不足,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太难了。”

他没想到的是转机很快就来了。

2017年,北京市出台促进农民增收试点政策,鼓励密云、延庆两区农村劳动力到公交乘务管理、轨道交通安检、环卫作业等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就业。

每个月拿到6000元的工资,保险一样也不缺。”当年1026日,一辆满载50名密云农民兄弟的大巴车驶入海淀环卫中心,其中就有钱久永。“我那天早早就去了,一看得有二百来号人,心里有点打鼓,这工作太抢手啊,好在自己经过层层选拔考核录取了。”

通过岗位培训、日常严格的教育和规范管理,他很快适应了环卫工作。如今,工作三年来,钱久永开着清扫车走遍了海淀区的大街小巷,作业行程达到七八万公里。他也从能够驾驶多种特种作业车辆开始,从一名新徒弟变成了已带过3名徒弟的老师傅。“很多同村人听说我从事环卫工作,纷纷也要来报名。我们村子不大,只有100来户人,如今已有30多人在公共服务类岗位上找到了工作。”

更多农民工兄弟生活得到改善

记者了解到,司机岗位年收入达8万元,其他技术工如修理工、电工等年收入达7.8万元,干路保洁员、公厕保洁员等普工年收入达7万元。规律的工作生活和稳定的收入,不仅改善农民工兄弟的生活水平,而且使大家找到安全感、归属感。

如,海淀区环卫四队是公厕管理服务单位,为实现分性别保洁,招聘的农民兄弟中有9对是夫妻,每年家庭稳定收入13万多,大大提高了生活水平。在招聘的农民兄弟中有的生活非常困难,有的爱人常年卧病在床,还有的因生活困难欠下外债等等。通过享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安置政策后,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整体改善了家庭生活水平。职工李志林,家中2个孩子在上学,全家靠他一个人打零工维持生计,如今收入稳定了,家庭开支宽裕了很多;双职工刘红明夫妻,因2003年盖房子后因为经济困难一直未装修,进入海淀环卫后,去年装修了房子,家里的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跟着钱久永同批入职的王玉春,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车辆维修知识,是岗位的多能手,今年7月被任命为微扫班的班长,管理上百人。

缓解环卫招人难、用工难

今年71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道路作业剥离,海淀市政服务集团整合环卫、路政、园林三大板块资源,主营业务覆盖海淀辖区道路清扫保洁、道路养护、公园以外绿地养护、园林工程等多个市政服务领域。

海淀区市政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秀山介绍,“截至目前,三个板块共安置705名农村劳动力,100%实现了增收脱贫,其中还包括131名低收入农户人员如今也脱掉贫困的帽子,改善了家庭生活水平,农村劳动力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区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利用海淀区公共服务岗位,招录本市生态涵养地区农村劳动力。今年520日,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携手海淀区环卫中心赴延庆区张山营镇举办2020年公共服务类岗位张山营镇专场招聘会,70个岗位涵盖了环卫司机、装卸工等工种,当天报名登记165人,114人通过初试,最终通过人员已经在68日后正式上岗。自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农村劳动力专项工作开展以来,截止目前,已有延庆、怀柔等郊区3000余名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在海淀区环卫、绿化、公安等城市运行保障岗位实现就业,极大提高了个人收入,实现了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这项政策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活力,同时有效缓解了环卫招人难、用工难问题,呈现了公共服务岗位用人良性循环,为深化供给侧改革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和‘疏解整治促提升’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郑秀山补充说。